论文查重专业版 4000-058-056

学术论文写作“六忌”

2016年12月23日 | 作者: PaperRight论文查重 | 分类: 论文写作

学术论文是指作者针对某些学术问题而写出的具有自己见解的论文。粗略地划分,包括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与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两个方面。学术论文写作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要求作者在某一学科、专业领域要有长期的积累,占有大量的资料,熟悉本领域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难点,在此基础上,经过作者的考察与思考,萌生或发现研究某一问题的新观点、新思路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新方法,或某一科学技术在社会实践中的新应用等,作者将其归纳整理,形诸文字,即为学术论文。学术论文贵在创新,创新是学术论文的生命价值所在;没有创新的学术论文在学术界被称为学术垃圾,它们对学术研究及社会发展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用功效。

笔者长期从事学术理论期刊的编辑工作,在实践中发现有些作者对学术论文写作或不得要领,方法不当;或观念出现偏差,缺乏学术精神;或对基本格式了解甚少,出现遗漏现象等等。现将其归纳为学术论文写作“六忌”,分述如下。

一忌大题小作

这是指学术论文在选题上太大太宽。这类学术论文,作者想把一切问题都说清楚,这也不想丢,那也要包容,结果像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什么都说到了,什么都没有深入下去,与学术论文写作的原旨相去甚远。这就是选题时大题小作所造成的后果。这样的学术论文,不管篇幅有多大,都算不上高水平的,因为评价学术论文的标准只有一个,这就是看创新的程度和社会功效的大小。因此,学术论文写作时最忌大题小作。与此相反,学术论文只有小题大作,才能挖得深,掘得透,才能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而推动学术研究向更深的方面掘进,而这也正是学术论文写作的目的和功效所在。著名学者王力先生在指导研究生作论文时强调:“不要求写长文章,不但不要求,而且反对长篇大论。讨论问题要深入,深入了就是好文章。”这也正如美国著名的出版编辑学者罗伯特所说的那样:“我们很少有能力去解释全部真理,但如果我们能做到像探照灯样照耀在真理的某一个方面上就很了不起。

出现大题小作现象,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从事学术研究与学术写作的经验不够,二是作者写作态度不正。前者常体现在学士、硕士、博士论文上,后者则为各种各样的应景之作。要纠正这种现象,对于前者,除了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的教师指导外,更主要的是要靠作者去思考、去写作、去借鉴。只有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作者才会体会到如何深化主题,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归纳材料,如何避轻就重,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论文是“写”出来的。对于后者,恐怕主要的是要弘扬学术精神、改变思想观念的问题,要求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反对贪大求洋,摒弃虚浮浮夸,而这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二忌短话长说

此类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术论文写作中语言不精炼,本来用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东西,因为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不强,最后形成了像扯皮筋一样的长篇大论,反复唠叨,总怕别人不明白。二是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没有新开掘,低水平重复现象,写成的论文篇幅挺大,但新意太少。这是当前学术论文写作中最常见的现象。对于第一种现象,要求作者要多练笔,培养归纳概括能力。第二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有作者自身的,也有社会环境问题。作者自身的问题是要么思考深度不够,要么占有材料有限。社会环境方面主要指对学术论文的评价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即以篇幅大小而不是学术创新来衡量学术论文。例如,有的论文评优活动就对篇幅有硬性规定。照此标准,古代先哲的经典之作《老子》和现在的许多哲学研究论文在一起参评,《老子》首先在篇幅这一关上就会被淘汰。对于优秀论文评选之类的活动而言,一定要把创新大小始终作为衡量论文质量的最重要指标。至于学术论文的篇幅,正确的态度是根据内容确定形式,有话则说,无话则止,作者一定要有惜墨如金的精神。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写作曾有过形象的比喻,他说行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这虽然是就文学作品的写作而言,学术论文与其有相通之处。另外,从社会评价的角度来说,学术论文的高下就是看创新多少和社会功效大小,惟价值是论,鼓励作者写出见解独到又短小精悍的论文。这就好比世界的跳高记录是2米,一名运动员十次跳过2米,另一名运动员一次跳过2.0l米,两者相较,后者无疑是最优秀的,因为他突破了原有记录,创造了新的高度。

三忌旧话旧说

这是专指学术研究与学术论文写作中的低水平重复现象。上文已述,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学术研究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公愤。人类社会已步人信息时代,人们每天都要接受到越来越多的信息。就学术研究而言,我国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惊人,但真正符合学术论文原旨的却少得可怜。相当一部分学术论文徒有其名,只能作为作者晋职晋级、达到个人目的的“敲门砖”。这种低水平的缺乏创造性的学术论文,把别人已经表明的观点、总结出的方法、探索到的思路及应用的门径在同一水平上(甚或有的还达不到现有的高度)循环往复,不但不能推进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反而败坏了学术风气,产生了一大堆无用的学术垃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以为主要是社会因素所致。社会的各组织、各系统、各行业在对学术成果进行鉴定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往往没有把创造性大小和社会功效程度作为最重要、最主要的指标,故而导致学术研究中的低水平重复现象泛滥。正如前文所述,如果十次跳过2米的运动员比只一次跳过2.0l米的运动得到的社会评价要高,肯定运动员们是要选择难度小的。“著作等身”在当代的学术界已不是凤毛麟角的稀罕事,笔者还听说某学者一年内平均不到十天就发表一篇文章,又听说某学校职称评定,按论文篇数多寡排队,多者即为优秀,寡者即被认定学术成果不多,学术水平不高。以上这些现象表明,我们对学术成果的评价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在这样的学术氛围内,要谈学术创新,要讲学术突破,无异于缘木求鱼。

四忌急功近利
写作学术论文的目的是什么,这就涉及到学术研究的动机问题。原本纯正的学术研究是指人们为了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奥秘与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人类社会向更加文明、富裕、健康的方向发展的一项活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等形式公之于众,这种成果或者可以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或者促进理论与学术研究进一步深化。总之,它体现了记载人类文化创造活动成果的文化功能,发现、培养人才的评价功能,提高主体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社会功能等方面。在学术论文达到上述目标的同时,社会也相应地给予研究者本人以适当的回报,如得到稿酬、作为晋职晋级的重要条件等。但是现实社会中学术研究的目的被严重扭曲,急功近利现象便是最为明显的病状。作为学术理论期刊编辑,笔者也收到过一些这样的“学术论文”:要么错别字不少,语言极不. 通顺,说明作者写完连认真看一遍的心思都没有:要么没有新意,炒别人不知已炒了多少遍的剩饭;要么“论文”不能自圆其说,观点相互矛盾,论据与论点相悖等等。上述稿件经过编辑部审稿,告知作者修改,而作者的态度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草草修改以应付编辑了事。这样的作者写作“学术论文”的目的就是为发表而发表,发表后便可以称得上有了’学术成果,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便一路顺风,名利双收,说不定还可以弄个什么大师当当。这样的作者,本来就是把‘‘学术论文”作为“敲门砖”的,门一旦敲开,手中的砖便成为多余的了。除上述现象外,学术论文写作中的急功近利还有如下表现:当中国社会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学而优则仕”一直是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而当社会发展到今天,除了“学而优则仕”之外,“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富”“富而优则学”“富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富”,“学者型官员”“官员型学者”“学者型企业家”“企业家型学者”等现象也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表现出斑斓的色彩,表明知识界、学术界与政界、工商界的融合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存在决定意识。当社会择“仕”时把学历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时,各种各样的“博士”“硕士”便应运而生,这样的“硕士~ 博士”的“学术论文”是谁写成的,是怎样写成的,写作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便不需笔者多费口舌了。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在网上已有十多个专门售学术论文的网站,学士论文、硬士论文、博士论文明码标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一个诚信沦丧的时代,一个追逐名利的时代,当搞学术的斗不过玩权术的,做学问的比不过作假的,那么,还有什么人愿为科学与真理守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急功近利的“应景之作”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由此可见,要消除学术论文写作中的急功近利现象,除了要求作者端正写作态度、明确写作目的,能够对名利淡漠处之,静下心坐得住冷板凳之外,更多的恐怕要从改变社会风气上下功夫。有些人认为学术界与知识界应该成为社会良知的楷模,维护社会道德的勇士,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以为,党风、政风、法风是整个社会风气的核心和表率,理应成为社会良知的代表,如果党内腐败屡禁不止,跑官要官愈演愈烈,人情大于法律时有所闻,而独独要求知识界与学术界出污泥而不染,众人皆醉我独醒,那是把学术界与知识界当成仙界了。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彼此盘根错节,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要让其中的某个支系统保持与整个大系统的信息交流不对称,这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就整个社会而言,只有党风、政风、法风端正了,行业不正之风(学术论文写作可归此类)才能端正。否则,要让学者们不公开经商,不热衷于官场应酬,不捞取各种称号与荣誉,不在名片上罗列出十几个头衔,静下心来潜心学术研究,写出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论文,那对知识界与学术界是多么的不公与苛刻!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做学问上曾说过“宁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这是一种多么高贵的品质,多么负责的态度!两相对照,今人怎不汗颜?

五忌客话套话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这许多优秀文化遗产却变了味,如谦逊过头变成了虚伪,这表现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就是客话套话太多,有向官话看齐之势。有的学术论文用口号式语言说空话,说假话,忸怩做作。学术论文中还常常见到一些语句,诸如“由于本人才浅识薄,本文中定有许多错误,敬请方家指正”,“由于时间仓促,文中疏漏与瑕疵在所难免,欢迎专家提出批评意见”,等等。以此来看,客话套话说过了头。往往反映了作者的不自信,说明对问题的认识还没有深化到自信的程度,连自己都半信半疑心中无数,怎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呢?古汉语专家王力先生曾把他的书稿送到出版社去,要求编辑对书稿中那怕是标点符号也不能改动,确需改动的,非经他本人允诺才可。这说明王力先生做学问的扎实和对自己充满自信。而我们现在的许多作者,要求编辑对其文章随意改动,两者相较,差距何大之有!学术论文写作中客话套话的另一种表现,体现在争鸣与商榷的文章越来越少,而“表扬与自我表扬”却屡见不鲜。这表明学术研究的空气和氛围已到了何种不纯的程度。究其原因,还是与社会大境不无关系,上文已述,不再赘言。

学术论文中的客话套话问题,说穿了是一个文风问题,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 学术论文禁忌客话套话,崇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什么就是什么,哪些问题已经搞清楚,哪些问题还没有搞清楚,你自己对这些问题持什么态度,都应该明白无误地表明,不要模棱两可。

六忌无视他人劳动成果

这和前文“旧话旧说”内容有重复的地方。但两者各有所指。这里要说的是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参考、引用问题,即文中的“注释”和“参考文献”。凡是真正潜心搞学问的人都清楚,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在前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一步步传承发展而来,因此,体现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就要求作者必需标明哪个观点引自何人,哪些资料引自何处,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阅读了前人的哪些著作。这样读者就会明白论文中哪些是前人已有的成果,哪些是作者的创新和发现。

在学术期刊的编辑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论文通篇未见一个注释和参考文献,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学术论文是有瑕疵的,不圆满的。出现这种情况有三种可能性:一是作者完全不懂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二是作者懂得一些但没有引起注意,三是完全懂但别有用心。

上述第一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学术论文写作的新手上。这就要求作者要阅读一些权威的学术理论期刊,学一学别的作者如何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标明注释和参考文献及其相关的格式,如果再能阅读《著作权法》及其有关的知识产权方面的材料则更好。这样作者从事学术论文写作的水平会长进较快,就不会出现把别人的劳动成果遗漏的现象。第二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已写过一些学术论文但还不是十分老道的作者身上。这些作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引起注意,或者说不重视。这类作者要想在学术研究中有所作为,要想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就必须补上这一课,从思想上重视这个问题,充分认识到这一内容是学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或缺。笔者有一次和一位水平颇高的学术期刊老编辑交谈,他说自己审读论文首先看注释和参考文献,因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作者占有的信息量,由此也就大致把握了文章的水平和档次。此话真乃高人所见,还请对引用他人成果不太重视的作者能从这句话中得到启发。

第三种情况是名副其实地无视他人劳动成果。把出现这种情况的作者,称其为别有用心一点也不夸大。他们的目的就是要人产生一种感觉:作者能够攀到这样的学术高度,完全是独自努力的结果。其实,一个人学术成就的大小,并非自己说了算,而是要由本学科、本专业、本行业的众多学人共同认定的,一句话,你对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我肯定最终是要由他人来首肯的,别人不认可,你再怎么自我标榜也无济于事。在当前的学术论文写作中,笔者又发现了这种情况的一种极端变异,即学术论文中所列出的注释及参考文献,绝大部分是自己的,也就是说自己在参考自己,这与注释和参考文献的原本含义南辕北辙。这种现象已引起学术期刊界的注意和警觉。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什么,不需多言,读者们心里都有数。这是商品经济中“酒香还要巷子浅”对学术研究直接侵害的结果。换个角度看,也就是一些“聪明”的学人学习商品经济的成功经验,将其活学活用,直接嫁接到学术研究中的结果。这种做法笔者不敢羡慕,因为它背后显现出作者怎样的灵魂是不言自明的。

以上从六个方面谈了学术论文写作时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属于写作方法、写作经验方面的,有些是属于学术观念、思想观念方面的。属于前者的好解决,只要作者多读多想多写便会避免;属于后者的难解决,因为这涉及到学术研究的动机、人的生存价值和名利观念、学界风气等许多问题。当然,学术论文写作中还有其他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从略。

Copyright © 2007 - 2024 PaperRight论文检测系统(www.paperright.com) 武汉佳信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301070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