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专业版 4000-058-056

研究生初作学术论文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7年02月14日 | 作者: PaperRight论文查重 | 分类: 论文写作

加强对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包括很多方面,如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的训练、文献收集与整理方法的掌握、学术规范的教育与养成,等等。对于初作学术论文的一些硕士研究生而言,由于缺少作学术论文的知识以及缺少从事学术论文研究的体验或经验,因此在初作学术论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意识不强

问题意识的建构是做好学术研究非常重要的基础,没有问题意识就根本做不好学术研究。对于初作学术论文的硕士研究生而言,经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没有问题意识或问题意识不强,这样必然会对学术论文的质量造成很大的消极性影响,进而影响到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与形成。问题意识实际上就是指由发现问题的动机、愿望、兴趣等心理因素综合而成的探究与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倾向。造成硕士研究生问题意识不强或缺少问题意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①对学术研究的意义、价值与功用没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学术研究很重要的一个目的与作用就是为了发现、探究与解决现实生活与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使得人类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并进而有效地提高人类生活的幸福指数与水平。一些硕士研究生在初作学术论文的时候,如果不能够给予他们这方面的价值引导,他们很少能够主动问及学术研究的意义、价值与功能是什么。而不知道学术研究的真正意义、价值与功能是什么,就很难会有问题意识的形成。

②对什么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不能作出一种正确的判断。在现实社会生产实践与生活实践中,问题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存在形式的多种多样。对于什么样的问题是值得进行研究的,什么样的问题是能够进行研究的,这是作为研究者本人必须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实际上,有些问题尽管很重要,但却未必适合初作学术研究之人进行研究。因此,对于初作学术论文的硕士研究生而言,不仅应该考虑这个问题是否值得研究,而且还应该考虑这个问题自己能否进行研究。

一般情况下,问题有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之分,对于初作学术研究的硕士研究生而言应该建构的问题意识主要是实践问题意识而不是理论问题意识,因为一个刚刚涉足学术研究的硕士研究生是很难发现理论问题的。况且,即便他们已经发现了某一理论问题,但是由于时间、精力以及个人的知识储备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很难把理论问题研究得更为深入、透彻与清楚。因此,初作学术论文的硕士研究生,首先应该建构的不应该是理论问题意识,而应该是实践问题意识,所谓的实践问题意识就是指善于在社会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发掘与发现问题的心理倾向或心理特征。

二、问题界定不清楚

当问题意识建构起来以后,应该说要想发现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就是一个能够直接被研究者进行研究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研究者在最初阶段凭着自己的理性与直觉所发现的问题往往只是一个问题域,而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进行研究的具体的、清晰的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明确的界定。“因为研究者没有充分界定问题的范畴,所以他的许多研究注定要失败。”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学术研究的问题都可以在以下三个维度上进行考量,即问题的真假、问题的大小与问题的虚实。“问题的真假”是针对问题的本质而言的,即所要探讨的问题的确是一个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某种既成的事实与结论,或是来自于研究者的主观臆想(如“天堂上有多少支玫瑰”、“针尖上有多少个天使”,这类问题实际上就是假问题)。“问题的大小”是针对问题域而言的,问题域就是指构成该问题的一切子问题所构成的一个集合或相对独立的领域。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由诸多子问题构成的,构成该问题的子问题愈多,那么这个问题的问题域就越大,反之就愈小。“问题的虚实”主要是相对于问题的边界而言的,问题边界就是指某一问题与其他问题区别开来后所形成的具有某种一致性特征的内在整体性。问题的边界愈清楚,那么问题就愈实,否则就愈虚。一个有价值的学术问题具有如下三种特征:①它是一个真问题,而不是一个假问题;②它是一个针对研究者而言大小适中的问题,而不是过大或过小的问题;③它应该是一个实问题,而不是一个虚问题。

对于一些刚刚涉足学术研究领域的硕士研究生而言,如果导师不能够在如何界定问题这一环节上给予明确的指导,那么,他们就很容易在选题与问题界定的过程中出现以下三类错误:

①所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假问题,研究出来的结论没有太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②所研究的问题的范围不是过大,就是过小;

③所研究的问题太虚,不能够对问题的边界进行有效的界定与划分。

三、文献梳理不全面

文献梳理包括文献收集与整理两个方面。文献收集的过程,就是把与所研究问题相关领域中的文献或研究成果进行检索与筛选的过程。文献收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看前人对这个问题是否作过研究以及研究到何种程度,并为自己开展此问题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上的论证与支持。“你进行文献检索的最终目标是找到一系列已经发表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显示了一个领域现有的知识状态,并帮助你能在这个知识基础之上找到一个尚需你去探索的空白。再说你在完成一项研究以后,也要撰写自己的研究报告,报告的开头要有一个导言用以概括过去的研究(这个来自于你的文献检索),并为你的研究提供一种逻辑上的理由。”文献收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图书馆、阅览室、书店以及相关的网站,等等。一些研究生在作学术论文的时候,不注重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这常常导致他们所作的研究创造性的劳动较少,而无益的重复性劳动较多;感性研究与经验研究较多,而理性研究与科学研究较少。文献梳理包括对文献进行分类、编码、加工与概括等几个环节,其目的就是要发现该领域中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和水平。实际上,大多数研究生在进行文献综述或文献梳理的时候,在文献加工与概括这一环节上做得并不很好,他们对文献的梳理或综述只是对文献中存在的观点进行简单的复合或累加,缺少对它们进行深刻的理解与加工的过程。所以,在硕士研究生初作的学术论文中,被他们所引用的观点只是机械地或孤立地存在于论文或所研究的文本之中。

此外,一些研究生在对文献进行检索与梳理的时候,所检索到或引用的文献缺乏权威性,或者说所参考的文献与引用的观点很难给自己的论证与说明提供强力有的支持,这样也会对论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以及学术研究的质量与水平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方法运用不适当

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学术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否科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受到研究方法的影响。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论作为基础,那么就很难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来。方法论尽管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直接地呈现在学术研究的文本之中,但是,如果脱离了方法论的支持与导引,那么作任何一项学术研究都很难得到学术共同体或学术研究范式的认同。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不仅会涉及到方法基(即某一种具体的方法技术)因素的影响,而且也会受到方法论与方法群(即一组方法所构成的集合)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方法论与方法群以及方法基之间不应该是矛盾的,而应该是统一的。如果在选择与运用某种方法时使得方法论与方法群以及方法基之间产生了矛盾,那么这项研究本身就会失去科学的意义、价值与基础。对于初作学术论文的硕士研究生而言,他们在对方法进行选择与运用的过程中,不但会产生问题与方法的冲突,而且还会产生方法论之间的冲突,如本应运用定量研究方法的问题,他们却运用了定性的方法进行研究;本应用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方法论进行研究的问题,他们却运用了经验主义与规范主义方法论进行研究;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会使得学术研究本身失去科学基础,而且也会使得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缺乏科学性与可靠性的保障。方法的选择要受到研究者本身所掌握的研究方法的影响,除此之外,还与问题的性质有关系。有些问题是适合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而有的问题则适合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为此,硕士研究生在对研究方法进行研习与掌握的过程中,应该广泛涉猎,不仅要学会与运用定性研究方法,而且也要学会与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无论是定性研究方法,还是定量研究方法本身都各有利弊,这正如贝克对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本身存在的利弊所进行的分析那样:“一方面是旧的实验科学,它依然欣欣向荣,以数学和技术的方式渗透并开拓着世界,但却缺乏经验并封存在精密的神话中;另一方面是庞杂的公众经验,它颇有争议地揭示了目的和手段以及后果的威胁。两种科学都有其独特的视角、短处、局限和方法。”作为硕士研究生,如果只掌握定性与定量研究中的某一种方法,那么就会对其未来的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带来很大的障碍。因此,不断地拓宽自己方法论的视野,对于培养与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无疑会产生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与影响。

五、引文注释不规范

任何一项研究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前人所作的研究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此,为了区分出哪些观点是属于自己独创的,哪些观点是引用与借鉴别人的,就必须要对自己所参考与引用的文献进行注释与说明。这不仅是一种学术规范上的要求,而且也是一种学术伦理或学术道德上的主张与诉求。客观地说,学术研究与知识生产是一项非常艰辛与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对参考或引用他人观点的文献不作注释与说明,这不仅是一种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尊重,而且也可能会在有意与无意中侵犯到他人的知识产权。引文注释不规范主要有三种表现:①对参考文献与引用的观点不作注释与说明;②对引文信息的标注不全面;③不符合学术出版物对引文注释的规定。前两种表现主要是由研究者本人的主观原因造成的,而后一种表现除了有研究者本人的主观原因以外,还要受到发表或出版学术研究成果载体对引文注释规范的规定不统一的影响。

当前,各种各样的学术出版物对引文注释的规定是五花八门,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研究者已经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因为研究者在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投向某一个刊物之前,都必须要首先熟悉一下该刊物对引文注释的有关要求与规定,否则就容易被一些刊物直接判定为不合格稿件。初作学术论文的硕士研究生,在引文的注释方面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该作注释的没有注释。第二,对所引用观点的文献信息的呈现不够全面。第三,注释本身不正确,如错字、漏宇、页码标注错误、出版年代标注错误等等。第四,自己凭空杜撰,不符合任何学术研究引文规范的规定。一个完整的引文注释标注信息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著者、译者、题目、出版机构、出版日期、引文页码。

引文注释本身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作学术论文的研究者从一开始就应该养成对引文进行科学注释与规范注释的好习惯,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术研究的规范水平,而且也有利于培养研究者对学术研究的科学态度。

六、语言表述不确切

研究人员的思想与观点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文章中的学术语言与日常用语不同,日常用语的表达比较简洁与模糊,不过人们借助于特定的语境能够对言说者的话语进行正确的理解。而学术语言是没有特定的语境背景来支持的,如果学术语言表达不确切,那么读者就难以对研究者话语表达的含义进行正确的理解与认知。这正是对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提出语言表达必须确切这一要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初作学术论文的研究生在语言表达方面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不能够有效地将日常用语转换成学术语言。日常用语主要是属于口头语体,学术语言是一种书面语体。在撰写学术论文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术交流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将口头语体转换成为书面语体。②言过其实。即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远远大于自己原本所要表达的原意,片面夸大某种事物的意义与价值。③词不达意。即不能够运用正确的词汇或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④言之无物或言之无据。言之无物就是指研究者表达的话语没有特定的指称对象;言之无据就是指研究者的话语表述缺少科学的、客观的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

硕士研究生在初作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应该努力避免上述现象发生,努力做到用学术语言来对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不要片面地夸大或缩小事物本身在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这也是一个研究者或者知识分子所必须遵守的学术规范。

七、逻辑层次不清晰

学术论文包括两个核心要素:一个是论点,另外一个是论据。在一篇学术论文中,无论是论点还是论据都不只是一个,而是很多个。诸多的论点与论点之间以及论据与论据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或体系。其中,论点与论点交织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论点链;论据与论据交织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论据链。论点链与论据链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就会形成文章的层次结构。一般情况下,一篇学术论文主要存在着四个逻辑层次,即通常我们所说的章、节、目、条。其中,章包含节、节包含目、目包含条。论点与论据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一个合理的逻辑层次体系之中,下一个层次的论点应该作为上一个层次论点的论据,而上一层次的论据则可以作为下一层次论据的论点。一个论文的逻辑体系愈严密,那么论文的层次结构就会愈完善。在一个合理的论文结构之中,同一逻辑层次的论点与论点之间以及论据与论据之间不应该具有包容性,否则就容易出现逻辑层次的混乱。与论文逻辑层次联系在一起的是论文结构。客观地说,任何一篇论文结构都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因此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使得论文结构达到至善至美的程度。一般情况下,衡量论文结构是否合理主要是通过章与节这两个逻辑层次来判断,如果章与节这两个逻辑层次都是清楚的,并且章与章之间构成的逻辑体系以及节与节之间构成的逻辑体系都是周延的,那么论文结构就是合理的。

初作学术论文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要注重问题间、观点间、论据间以及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体系的建构问题,因为这不仅是清晰地阐释与描述事理的基本要求,而且建构一个合理的论文结构也是提高自己学术研究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基础。

Copyright © 2007 - 2024 PaperRight论文检测系统(www.paperright.com) 武汉佳信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3010700号-6